当前所在位置: 匠子生活 > 历史 > 正文

玄武门之变,为何李世民没有干脆把李渊一起解决了?

2022-10-16 15:59:38 匠子生活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为何没就势杀了李渊? 

之所以没有选择杀掉李渊,主要是因为李渊真的会懂得见风使舵,所以就没有选择一起解决,这也是大家一直以来都能够明白。

玄武门之变就好像是一个夺嫡政变,这其实就是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唐高祖就会通过太子还有李元吉之手,希望能够打压李世民,同样也引起李世民的反击。

李渊不止没有用李世民去反击,李元吉更是马上选择调用大量的将士准备架空李世民,然后去剥夺兵权。其实在这背后,如果没有唐高祖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也同样会选择发动玄武门之变。

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并没有选择将李渊杀掉,也是因为对方真的会懂得见风使舵,在知道事情不可为之后,马上就选择去支持李世民。马上就觉得李世民做的是对的,应该将李世民立为太子,而且也会把皇位留给他,李世民当太子的两个多月时间内,也会在朝堂中安插自己人,同时也会亲历一系列的余党彻底坐稳自己的皇位。那么在这个时候自然也会导致太上皇已经没有任何的作为,所以也没有必要去除掉。

在这里也会有一些重名节的因素,不过这其实就是一个次要元素,在没有除掉的前提下,就算李渊之前打压自己,也完全没有必要选择杀掉自己的父亲。毕竟杀父亲这一种行为本来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李世民已经把自己的兄弟杀掉,如果继续选择杀掉父亲,就算能够成为皇帝,可能也会免不了有着滔天的骂名,可是如果没有选择杀掉父亲,那么骂名也会小很多,这点也会让大家发现没有太多的必要吧。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清朝灭亡后九位末代总督去了何处?

清朝灭亡后九位末代总督去了何处?
有一些选择结束自己的性命,一直都会效忠大清,还有一些一直都在青岛低调的生活,直到83岁的时候,最终离开这一个世界。

韩国为何称其“劲韩”

韩国为何称其“劲韩”
首先便是韩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当时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看似是分得了一块最小而且最贫瘠的地盘,但是这块地盘却是恰好处在赵国和魏国都城的中心,是紧挨着赵魏两国都城的,因此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韩国有着赵魏天然的两大保镖。

李世民想杀大臣太子重用

李世民想杀大臣太子重用
自古君臣之间不可能存在完全的信任,李世民对于将军徐懋功的做法和态度,将他作为一代君王的谨慎体现的淋漓尽致。徐懋功,他是李渊在世时就为唐朝江山社稷出生入死的名将,当年李世民发动兵变的时候,就不止一次的暗示,明示过这位将军希望他能够和自己统一战线,但是他并没有答应。并且不偏向任何一方。

古代战争中马那么大,为何没人先射马(三大原因)

古代战争中马那么大,为何没人先射马(三大原因)
在影视剧中看到双方骑兵交战的场景的时候,想必很多人的心里都有过这么一种想法,明明马的体积那么大,况且马如果摔了死了,马背上的人也很大概率会失去作战能力,为什么就没有人先射马呢。

同样二十多年不上朝 嘉靖跟万历有何不同

同样二十多年不上朝 嘉靖跟万历有何不同
嘉靖和万历的身世背景大不相同、对待政治会见和家人关爱的态度也存在很大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时期的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同样是赫赫有名的君主。他们都是名义上的国家统帅,但事实上却很少亲政或上朝,更多的是沉迷于自己的生活和兴趣爱好中。

李世民死都不放心的大臣

李世民死都不放心的大臣
为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开始变得鼎盛起来,但是在李世民统治的时候,朝中有一位大臣,就连李世民最后要死的时候也对他不放心。在李世民最后病倒在床上的时候,他就思考着一个问题,他在想他的江山以后是否还会姓李,而让这一问题困扰李世民的那位大臣名字叫徐懋功。

永结秦晋之好,为何最终走向决裂

永结秦晋之好,为何最终走向决裂
首先,崤之战便是秦国和晋国正式走向决裂的重要标志。在这场战役之后,晋秦联盟破裂。在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和郑文公先后去世。之后,秦国在公元前627年派遣大军潜越晋国桃林、崤函,远程奔袭郑国国都。

有哪些本来是傀儡后来掌握实权的皇帝

有哪些本来是傀儡后来掌握实权的皇帝
​秦始皇、汉文帝还有汉宣帝。这三位皇帝原本都是傀儡,没有实际的权利,但是经过韬光养晦,经过隐忍之后,最终能够反击将对方打败,然后顺利的拥有皇权,甚至还能够开创一段盛世。

“天京事变”时,已经杀了杨秀清的韦昌辉为什么还要搞大屠杀?

“天京事变”时,已经杀了杨秀清的韦昌辉为什么还要搞大屠杀?
这是因为东殿部署本身就有着致命危险,所以并没有办法用怀柔的手段来达到安抚的效果,因此就只能够选择清洗东殿部署。这其实也并不是一个不正确的选择,毕竟如果没有选择这么做,也无法更好的保全自身。

大汉江山亡于谁手?

大汉江山亡于谁手?
国恒以弱灭,独汉唐以强亡。由此句话可以判断,汉朝亡于自自己的手。因自身太过强大,手下群雄四起。其中三大最强势力分别为何太后,太傅袁隗以及大司空董卓,董卓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便决定废掉刘辩挟持刘协上位,最终他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