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匠子生活 > 历史 > 正文

汉景帝诛杀恩师晁错 晁错成为七国之乱的牺牲品 他的死冤吗

2023-12-19 13:50:39 匠子生活

在七国之乱的时期,有一位军官从前线归来,景帝对他询问对这场战乱的看法。这位军官表示,杀了晁错等诸王,朝廷表现得过于软弱,没有撤退军队,反而更加嚣张。虽然杀了晁错让朝廷在道义上占了上风,却失去了实力的支持,导致人们对朝廷的决心和实力产生怀疑。景帝之所以杀晁错,实际上是直接暴露了朝廷对诸侯王的畏惧,本质上是景帝对自己的家底缺乏信心。如果他相信中央势力必定获胜,就不需要将责任推到晁错身上。问题在于,既然朝廷本身没有稳压诸侯王的实力,为何要如此激进地削弱藩地呢?因此,晁错的死是理所当然的。一旦杀死晁错,也就向天下宣告,朝廷放弃了削藩这个计划。最终,大事的成败还是靠周亚夫和梁王的拯救。

晁错是历史的推动者,这样的人是值得人们敬佩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历史将是灰色的。削藩这个问题并没有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要么全力以赴,舍生忘死,要么无法做到。虽然混迹社会相对容易,但那样无法达成目标。吴王刘濞并没有反叛的心思,这一点在学术界是公认的。或者说,是文帝道家思想的成功运作,成功地化解了吴王的反叛。

削藩是必须的。吴王刘濞不反叛,并不代表他的后代也不会反叛。类似七国之乱的事情迟早会发生,而且通常会在朝廷面对危机或特别虚弱的时候爆发。到那时,解决诸侯国问题将变得更加困难。虽然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如果不先解决诸侯国问题,就永远不会出现像汉武帝这样有作为的君主。武帝开疆征匈奴并没有错,错在于劳民过度,战争无度。

景帝杀晁错无疑是个污点,但杀晁错和解决诸侯国问题有相似之处——物尽其用,然后丢弃。晁错的思想和才能在景帝老师任内已经完全传承给景帝,除去晁错独有的思想,用其他官员同样能实现景帝的方略。诸侯国的设立,在汉初是完全必要的,可以理解为从分封制向集权过渡的阶段,而且七国之乱后,废除分封实现集权也稳定了朝廷的统治。

秦朝灭亡的原因大多数人只谈及秦的暴政,但很少有人提到六国遗民心怀故国这一重要原因。这种心怀故国的情绪只能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秦统一六国时,实际上是在进行全面的移风易俗。如果瞬间完成这一过程,必然会遭到强烈反抗。通过秦末、汉初的分封制度,百年后左右,才基本完成了移风易俗的过程。在这里,诸侯国的角色是维持了与中央的一致性,同时保留了各地的差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性逐渐向一致性转变。到了景帝时期,这种一致性已经足够维持中央的集权,诸侯王也可以被舍弃。

君主削藩是必然的,从国家的角度看,能够联合藩王是最好的选择,但藩王早已不受中央控制。历史上曾有不少藩王夺取中央权力的例子,即使明朝永乐帝发动反削藩起义,夺得大权后,第一件事仍然是削藩。从中央朝廷的角度来看,削藩更像是自我保护。景帝时期普遍认为需要削藩,整个朝廷都持这个观点。

问题在于如何削藩。要想与匈奴匹敌,必须有集权的中央朝廷。有时候,权力的游戏就是纯粹的野蛮。新王朝的建立就像是重新启动了中央集权系统,刚开始面对四面不平、内部潜在威胁,藩王就是这个系统的补丁。但一旦中央集权系统正常运作,藩王就会由一个补丁变成病毒,必须被清除。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三国最能打仗的名将

三国最能打仗的名将
首先第一位便是周瑜。提到周瑜,可能大家都觉得这么个小心眼的人,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被活活气死,其实真正的史实中,周瑜可是为气量很大的谋士,当时的周瑜不仅不嫉妒诸葛亮,甚至还向孙权推举了多位贤能,那时候的赤壁之战能胜利,便是有着周瑜一半的功劳,之后的周瑜仍然率军出击,给当时的曹魏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清朝宫女多少岁才能出宫 出宫之后又是怎么安置的

清朝宫女多少岁才能出宫 出宫之后又是怎么安置的
在清朝的时候,一般在30岁左右就可以出宫。在进入到雍正时期,年龄也会降低,在25岁左右就可以外出,但是至于如何安置,也只能够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

明朝猪和皇帝名字一样(按要求更改)

明朝猪和皇帝名字一样(按要求更改)
明朝猪和皇帝名字一样所以最终按照要求,所有的猪全部都改名成豕、还可以叫彘。另外也同样取了一个肥肥的名字,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传说也没有什么实际的记载,真相到底是什么?并不是很清楚。

韩信有勇有谋,他没预料到自己的下场吗?

韩信有勇有谋,他没预料到自己的下场吗?
韩信有勇有谋,必然就会料到自己的下场,这其实就是功高盖主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无奈。

万贞儿是如何成为贵妃的?为何朱见深如此宠爱她?

万贞儿是如何成为贵妃的?为何朱见深如此宠爱她?
万贞儿成为贵妃确实不容易,因为这原本只是一个奴婢,而且年龄非常的大。朱见深如此的宠爱她可能是因为有着强烈的恋母情结。

见利忘义的故事

见利忘义的故事
见利忘义一词出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后来,人们把对郦寄的评价演变为成语见利忘义,意思是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为何姜维遭遇灭门之祸(想要复国,谋划不足)

为何姜维遭遇灭门之祸(想要复国,谋划不足)
可以说,三国时期的蜀汉没能一统三国,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因为后主刘禅的无能。刘禅并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因为他并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所以在后来邓艾攻入到成都之后,刘禅和众臣子商议决定投降之后,刘禅便率领着一众臣子前往了洛阳。

孙策是被谁杀的

孙策是被谁杀的
刺杀孙策的人是一位忠义之士,是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他是为了给主人报仇,所以在孙策外出郊游打猎的时候,最终用暗箭将他射伤,并且在箭头上放有毒药,最后孙策死于刺杀,孙策这样的死法不仅让人感到可惜。

城濮之战的成语典故

城濮之战的成语典故
城濮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2年,晋楚两个国家在魏国城濮地区进行了一次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战争,当时还因为这场战争出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退避三舍。

解缙深受朱元璋和朱棣喜爱,为何还会被活埋在雪地里冤杀?

解缙深受朱元璋和朱棣喜爱,为何还会被活埋在雪地里冤杀?
虽然是一个非常有才华之人,但是性情却比较有问题,而且为人相对比较直率,在待人接物这方面更是表现出狂妄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