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匠子生活 > 生活 > 正文

伽利略卫星的特点

2020-02-12 00:13:47 匠子生活

伽利略卫星,是木星的四个大型卫星,由伽利略于1610年1月7日首度发现,所以将他们称为伽利略卫星。四颗伽利略卫星各有各貌,每个大小都与水星差不多,都是天文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


木卫一


木卫一距离木星最近,它距木星的平均距离为42万千米,以强烈的火山爆发而闻名。从木卫一的大小、质量、距离来看,与月球十分近似,是木卫里最引人注目的。从“旅行者”发回的照片看,木卫一表面非常平坦,没有陨石坑,如果有的话,也许也被火山喷发的物质填平了。木卫一有大面积的平原和起伏不平的山脉,表面由火山灰装饰得五彩缤纷,红色、金红色、淡黄色和黑白色的地表景色动人。



木卫二


推测木卫二有带冰壳的固体核心,并且在冰壳和核心之间,可能有一层液态水。这样的构造形成平坦地形,并承受陨星撞击和形变。估计木卫二有个深120千米的水坑,天文学家史蒂文森等人前些时候计算了木卫二的热耗散,证实在核心和冰壳之间确有液态水层。在25千米深的冰层下,木星潮汐作用加热产生的热量,使冰壳变软甚至形成液态水。


木卫三


木卫三是太阳系最大卫星,距离木星107万千米。“旅行者1号”测得其朝向木星一面,与月亮类似。上面有严重环形山化了的多边形区域,横跨达几十千米。它们周围是明亮的网状系统,这些地形是相距很近的一些平行的山脊和山脊之间的沟组成的一个个区域,有的达20条之多。表面有断层和地壳变动痕迹。



木卫四


木卫四最远距离188万千米,环形山在半球左面。还有同心环地貌,直径600千米,环形相距50~200千米,同心盆地放出奇特的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大米的热量

大米的热量
100克大米的热量为347大卡。 食物的热量主要是以固定可食用部分的质量来计算的,以100克大米为例,其中含有347大卡(卡路里)的热量,约为1452.5千焦,是21根100克黄瓜的热量,至少需要练瑜伽3小时,或走路3小时,或跑步1.5小时,或骑车1.5小时,才能消耗掉这么多的热量。

如火如荼是什么意思

如火如荼是什么意思
如火如荼,汉语成语;读音:rú huǒ rú tú,意思是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出自《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缯,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yú),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哈雷彗星是以什么命名

哈雷彗星是以什么命名
哈雷彗星是以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哈雷在《彗星天文学论说》一文中预言,大彗星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次光临地球。于是人们为了纪念他,第一次将大彗星正式定名为哈雷彗星。

小暑大暑要注意哪些呢

小暑大暑要注意哪些呢
大暑和小暑分别都是24节气当中的一种,如果一年四季已经到了大暑,小暑期间,此刻的温度特别的高,由于皮肤表面的温度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发生改变,这个时候人们特别容易出汗。因此在大暑小暑期间,人们要勤洗澡。通常勤洗澡的话,可以有效的清洁身体,而且还可以达到散热的效果。

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叫什么

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叫什么
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叫做萤火一号。萤火一号在2011年的11月9日4时16分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所发射升空的。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在2011年的11月23日的时候,宣布搭载萤火一号的“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发射失败。

5w和10w机油的区别

5w和10w机油的区别
区别就是粘稠度不同,5W机油相对于10W机油粘稠度会稀一些,低温流动性会更好,它比较适合冬季使用。而10W机油相对来说高温润滑性能更好,更能抗高温,不易挥发,它比较适合夏季使用。

ipad已停用连接itunes什么意思

ipad已停用连接itunes什么意思
ipad已停用,连接itunes的意思就是ipad出现故障了,需要连接itunes来修复。我们只需要itunes窗口中点击恢复ipad按钮,恢复完成以后,根据提示就可以再次激活ipad就行了。

煎鱼怎么不粘锅不掉皮

煎鱼怎么不粘锅不掉皮
冷锅冷油,加一勺淀粉,可以防止粘锅掉皮,任何锅都适用;如果是热锅热油,加一点盐,待盐在油里溶解,晃动锅,让油跑满锅面,再放鱼开始煎;给鱼抹上粉再下锅煎,鱼洗干净后沥干水分,两面拍上薄薄的一层普通面粉或者淀粉。

圆明园在康熙时期是哪位皇子居住的

圆明园在康熙时期是哪位皇子居住的
圆明园在康熙时期是给皇四子胤禛居住的。圆明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的海淀区,是在清康熙四十六年开始建设的,由圆明园、绮春园以及附园长春园所组成的,也叫作圆明三园,有着“万园之园”的称呼。清朝皇帝每到盛夏时期就会来这里听政以及避暑,所以圆明园又叫做夏宫。

五十岁叫什么之年

五十岁叫什么之年
五十岁又称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在古代,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古人对年龄的称呼,有非常明确的界限。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古人认为,指人只有到了这个年龄,才会逐渐懂得礼数和言行是否得当。